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与唐诗的禅学最好的书是什么

张杰木的 禅宗美学

关于与唐诗的禅学最好的书是什么

2,儒家道家禅宗是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的

美的定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如果以美是我们自己心理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来说,那么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心理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一种协调对应、共通的感受。 儒家以善为美,和是善,仁是善,义是善,礼是善,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以体制、秩序、关系为儒家美学意识的特征。 道家以自然为美,讲究顺应,讲究无为,都是出于宇宙的辽阔、人类的渺小和局限而来的感叹,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以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为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佛家的一种中国化表现形成了禅宗,在禅的思想境界中,有很多与道家的思想类似,但是它的主体意识是来源于佛法的,也就是对“缘起”的概念的影响,在意识上不再有有限和无限的客观对立,而是以个人的自我觉察、心性的解脱为主,从道家的客观观察者变为主观决断者。形成一种既超脱又平常、从复杂到简单的意识状态,以象征和蕴意为主要特征。

儒家道家禅宗是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的

3,中国古典美学受禅宗美学的哪些影响

禅宗美学是一个由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的感悟。它主张追求独创性,人对禅要有自己的理解,别人悟通的禅理,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认识。这深深影响着古代文人。明代音乐家徐渭就曾说,“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佛学大师南怀瑾在《禅宗与南宋理学》一文中认为,“(如果)佛学不来中国,隋唐之间佛学的禅宗如不兴起,那么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微言大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疏注解之间。”由此可见,禅宗美学对中国有多么大的影响。中国文人大多爱把参禅与学诗联系起来,参禅需悟禅境,而学诗需悟诗境。在唐代,许多山水田园诗都与禅宗美学有很大的联系,其中谢灵运就是把禅宗美学与山水田园诗结合的集大成者。他的诗很多都表现了信佛教,爱山水的心情,具有禅宗美学的思想。而他的诗多用佛学典故,并自己注明出处。除了在诗文方面,禅宗美学在其它艺术上也具有很深的影响,它要求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把主观感情移入客体,使主客体进行交流,这样的音乐才具有影响力。禅把这种现象叫做“物我同化”。

中国古典美学受禅宗美学的哪些影响

4,怎么理解唐代美学的最好成就在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

唐代美学主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以秩序为儒家美学意识的特征。
那你就要找找唐代道禅美学各有什么表现。道家与书法的结合,诞生了飘逸如张旭的草书。以禅境入诗境,诞生了空灵如王维的诗句。

5,禅宗的唐代禅宗

除上举各宗派外,据圭峰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所载,唐代之禅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泽、北秀、南侁、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念佛门禅)、惠稠、求那、天台等诸派;宗密之圆觉经疏抄又举出北宗禅、智侁禅、老安禅、南岳禅、牛头禅、南山念佛门禅、荷泽禅等七宗;宗密之拾遗门又另作分类,计有牛头宗、北宗、南宗、荷泽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谓之五家、七宗自不同于后代禅宗所称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处之时代,及其自身属于荷泽宗,故所见禅宗教派亦不同于后世之禅宗史料。
唐代美学主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以秩序为儒家美学意识的特征。

6,有谁知道有些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禅特别“重人”、“贵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两年前那个阴霾的冬天,在禅宗美学专家皮朝纲老先生家里,笔者初涉禅这一玄之又玄的命题。如今贸然谈禅,甚是惶恐——何谓禅?禅能告诉现代人什么?唐朝黄(上“辟”+下“木”)大师的弟子临济禅师与翠峰禅师的一席对话解开了世人心中的“禅结”。翠峰问:“平常您师父怎么教导弟子?”临济说:“用言语表达不出真理,师父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翠峰又问:“什么都不说不教,学生怎么参学呢?”临济答:“教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他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于是翠峰要临济举个例子,临济却说,没有办法举,因为那不是足迹能到的地方。翠峰很疑惑地说:“足迹不能到,心念总可以到吧!”临济说:如果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能到达的地方。”翠峰更迷惑:“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如何见道呢?”临济慧心而答:“当下见道。”临济禅师说得极是,禅不是知性的语言文字,更不是学术的理论和系统知识,而是当下一切具足的生活实现;禅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造作出来的东西,而是在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简单地说,禅是自己从种种贪婪和执着中解脱出来之后的恬悦、闲适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艺术。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命之华。
心灵鸡汤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个人的存在都具有他本身的自我价值,不是为了某个人而存在的。这句话应该是某个毒鸡汤爱好者说的吧,鬼知道谁说的
出自潘金莲的西门庆

7,何谓人生三境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年少轻狂 成熟稳重 心长发短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生病 衰老 还要死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经典名言 虽然先生是用来说读书的,但大而望之,引用到人生中,亦有深意。

文章TAG:禅宗美学  美学  关于  关于与  禅宗美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