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曲裾素纱褝衣构造

曲裾素纱褝衣,西汉早期,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仅仅48克,折叠起来也就一个火柴盒大小,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素纱单衣衣领相交,曲裾(三角形衣襟)由左向右掩,衣服较长,款式类似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衣袍外罩单衣,这样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使花纹不太明显而产生朦胧美感。也有人认为其当时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

曲裾素纱褝衣构造

2,素纱禅衣哪个朝代出土的如题 谢谢了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素纱禅衣哪个朝代出土的如题 谢谢了

3,长沙马王堆的素沙禅衣是什么材料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蝉衣,长1.28米,通袖长1.9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种衣服是当时人们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的,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曾有专家用蝉丝再造一件一模一样的蝉衣,可无论如何也比出土的蝉衣重0.5克,后来经过研究,得知其原因是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蝉所吃的食物和2000年前的不同,吐出的丝的重量比以前的重一点。
蚕丝现代工艺做出来重6克达不到古代的高度
b

长沙马王堆的素沙禅衣是什么材料

4,马王堆发掘出来的那件史上最轻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最轻最薄的衣服是素纱禅衣,金什么的是指金缕玉衣吧?用金线穿了玉片制成的,那个就不是最轻最薄了。
蝉翼
素纱蝉衣
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稀世珍品,“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一件长达160厘米的衣服,重量仅48克,其工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是当今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丝绸农服; 你说的那个金什么的,可能是金缕玉衣 那可是用玉做的,重多了
素纱蝉衣,好像是,不了解。。。。
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稀世珍品,“薄如蝉翼”; 你说的那个金什么的、“轻若烟雾”,一件长达160厘米的衣服,堪称巧夺天工,是当今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丝绸农服,可能是金缕玉衣 那可是用玉做的,重量仅48克,其工艺之精湛

5,西汉马王堆不到一两的衣服叫什么

素纱襌衣 素纱襌(dān)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马王堆出土服饰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 。衣服袖长1.9米,衣长1.28米,还有很厚的袖圆。专家测量发现,这件素纱蝉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只有49克重,就像几张纸的重量一般。袍,共12件。其中绵袍十一件,夹袍一件。出土时,保存较完整的六件,稍残破的一件,残破较甚的五件。 十二件袍均为交领右衽式。外襟的形式有曲裾和直裾两种,计曲裾九件,直裾三件。绵袍絮以丝绵。 袍的用料,表面以罗绮为最多,计有七件,其中四件为罗绮地的“信期绣”。另外,有印花敷彩纱的三件,绢地“长寿绣”的一件,残破绢面的一件。袍里和袍缘,除一件印花敷彩绵袍(329-12)全用纱外,其余十一件都用绢作里,袍缘则有八件用绢,三件329-10,357-3,357-5用起毛锦。
金缕玉衣求采纳,谢谢
素纱禅衣。

6,为什么现代很难织出相同的素纱禅衣

不是说现代人无法织出相同的素纱禅衣,而是很少有人去研究这种纺织工艺,因为现在任何产品的创新和发明,都是看重其商业价值,谁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研究一种没有回报的产品呢?其实素纱禅衣是有成功仿制案例的: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这件总重49克的素纱襌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襌衣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专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现在的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所以织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紧接着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头,再采用这些小巧苗条的蚕宝宝吐出的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这一研究竟耗费专家们13年的心血!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7,素纱襌衣的主人

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生活在22个世纪之前的汉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素纱襌衣被盗又自己“飞”回来 在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陈列丝绸馆中,有一件以“轻薄”而闻名的丝绸制品———素纱襌衣。素纱襌衣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它是汉朝高超纺织工艺的鲜活证据——“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这些人们原以为只是文学上夸张的修饰语用在它身上竟然如此贴切。 上世纪80年代初,这件国宝级的文物被盗,震惊全国,虽然几十天后文物失而复得,但这件事情给全国文博单位敲响了警钟。 素纱襌衣被盗是湖南省博物馆建馆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惟一一次文物失窃案件,事件的过程则极富戏剧性。 日前,记者找到了当年在省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 雨夜文物被盗 1983年的一天,前一晚上下了整夜的雨。清早,讲解员打开展馆大门时,被惊呆了——排展柜的玻璃全部被砸碎,里面的文物不翼而飞。最后统计,一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除了素纱襌衣,还有一批漆器等。 “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对于文物走私、盗窃等事情几乎闻所未闻,因此也缺少一种防范意识。”工作人员回忆说。“马王堆汉墓的名气很大,国家公安部高度重视这起文物被盗案,派出专人督查此案。” 调查发现,盗窃者是从离地几米高的一个窗户口爬进展馆的。“公安干警对盗窃者下的结论是——胆大妄为,因为撞击实验表明,砸碎厚厚的展柜玻璃会发出很大的响声。” 为防止这批珍贵文物被走私出境,公安部门向全国海关发放了这批文物的照片,专案组也进驻省博物馆。“由于侦查中发现盗窃者对省博物馆比较熟悉,一度怀疑内部有问题,当时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全都接受了调查。” 文物自己“飞”了回来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国宝被盗,公安部限期破案,所以专案组的每个人压力都很大。”一名当时在专案组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40多天后,烈士公园报告,在与省博物馆交界的墙角里,发现了一包东西,里面正是部分被盗窃的文物。过了几天,五一路邮政局寄送包裹的柜台上,又发现一个无人认领的包裹,上面写着“湖南省博物馆收”,打开一看,素纱襌衣和其他一些文物赫然在里面。至此,大部分被盗的文物自己“飞”了回来。 可罪犯藏在哪里呢?一天,一名侦查员在韭菜园派出所无意之中得知,派出所前不久抓获了一名小偷,身上还带着一把刀尖断了的三角刮刀。这名侦查员立刻想到,在文物被盗的现场,发现了一片刀尖。经过比对,刀尖和小偷身上的三角刮刀完全吻合,随后,公安干警在小偷的家中又搜出了一批失窃文物。“几乎满城的警察都在找这个人,没想到他居然正蹲在派出所里。”而文物是小偷的母亲迫于压力悄悄地送回去的。

文章TAG:禅衣  曲裾  构造  素纱禅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