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铃木大拙的作品有哪些啊 有用中文写的吗

我知道铃木大拙有一本《禅学入门》己经译成中文的,我以前在新华书店翻阅过此书,但当时我没买下。
不用

铃木大拙的作品有哪些啊 有用中文写的吗

2,金刚经等这些书哪本比较易懂

弟子规是最容易懂的,它是清朝一个秀才写的,讲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三字一句,通俗易懂。其次是圣经,最接近现代汉语,然后是大学,然后是道德经,由于没有读过南华经,所以不知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反正如果读懂金刚经了,基本上就算有成就了
个人觉得弟子规没有看的价值,你觉得有用吗那东西。其它的,先看圣经吧,因为毕竟是现代汉语。其次看大学,道德经。然后是铃木大拙的『禅学随笔』,最后看金刚经。

金刚经等这些书哪本比较易懂

3,唐宋诗人号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蝶庵居士——张 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东洲居士——何绍基   观濠居士——杨沂孙   井东居士——戴 熙   范湖居士——周 闲   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曲园居士——俞 樾(国学大师)   量守居士——黄 侃(国学大师)   戒欣居士——赵蓓欣(当代国画家)   传立居士——崔建立(一然,当代国画家)   东岭居士——李艳晓(作家、律师、摄影师、拍摄佛教祖庭/)   康德居士——周师全(现代名医)

唐宋诗人号

4,像草堂居士这样的别称

  如果你问的是古代的这种类似的别称,我下面列出来一些,你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   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东洲居士——何绍基   观濠居士——杨沂孙   井东居士——戴熙   范湖居士——周闲   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曲园居士——俞樾(国学大师)   量守居士——黄侃(国学大师)   戒欣居士——赵蓓欣(当代国画家)   传立居士——崔建立(一然,当代国画家)   东岭居士——李艳晓(作家、律师、摄影师)   康德居士——周师全(现代名医)   若斋居士——张耀虎(现代青年书法家、作家、诗人)   另外再说一句,你说的草堂居士,似乎没有哪位历史名人以此为号。杜甫曾在成都草堂居住过,但他并未自称草堂居士。

5,大家看看啊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六一居士:欧阳修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易安居士:李清照 附: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蝶庵居士——张 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 龙丘居士——陈季常(唐诗人)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山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东洲居士——何绍基 观濠居士——杨沂孙 井东居士——戴 熙 范湖居士——周 闲 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太炎(国学大师) 曲园居士——俞 樾(国学大师) 量守居士——黄 侃(国学大师)
青莲居士是李白 柳泉居士是蒲松龄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 易安居士是李清照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六一居士:欧阳修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易安居士:李清照
香山居士——白居易 青莲居士——李白 易安居士——李清照 柳泉居士——蒲松龄 六一居士——欧阳修
楼上正解~~~

6,主人公的师傅叫青莲居士那数叫什么名

很熟 至少我看过不过名字不记得了 貌似青莲居士是被封在一个很牛叉的神器里面= =主角也进去了不过出来了
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 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东洲居士——何绍基   观濠居士——杨沂孙   井东居士——戴 熙   范湖居士——周 闲   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曲园居士——俞 樾(国学大师)   量守居士——黄 侃(国学大师)   戒欣居士——赵蓓欣(当代国画家)   传立居士——崔建立(一然,当代国画家)   东岭居士——李艳晓(作家、律师、摄影师、拍摄佛教祖庭/)   康德居士——周师全(现代名医)   若斋居士——张耀虎(现代青年书法家、作家、诗人)
换个版块去人文科学看看也许有人知道

7,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 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说。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并非佛教的独创,早期道家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规定性,已经具备了这种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于自然”,当“自然而然”被理解为道的最基本特性并与人性论联系起来时,“道性”便应运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这在东汉时产生的《老子想尔注》中就明确地表述出来了: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道常无为而不为”注) “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注)“不为恶事”,“与俗间都无所欲”,就是要顺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无欲以静,天地自正”注)。道教发明了“道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被六朝时期蓬勃兴起的佛性说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说以来,加上《大乘涅盘经》被翻译过来,佛性说逐渐成为佛学主流思想。其谓“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体。作为一种本体论学说,它是将印度诸法实相说结合魏晋玄学本体论而产生的。作为一种修道论,它关心终极的抽象宇宙本性与有生灭的具体的人物有何关系,真谛翻译的《佛性论》说: “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讲道性说,确实接受了佛性说影响。但道教并不在本体论意义上,而是在修养论方面接受了佛性说。魏晋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学说,其中虽有修炼身心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只在于以清静不动之心神迎受永恒不朽的道,并没有明确地认定客观的道与主观的精神有着某种直接同一性,而佛性说却完成了这方面的论证。道教本来讲道体论,但为了说明道体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提倡道性说。《常清静经》强调“真常得性”,《升玄经》主张“思维分别,得其真性”,《云笈七签·仙籍理论要语》主张“道性常一不异”。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性义》更明白地表明了道性说与佛性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说,乃到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这不仅说是一切物类都具道性,也明确提出,人如能反躬自修,了却本性,就能通道成仙。王玄览《玄珠录》既讲“道体”,又讲“道性” “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无一物而不忘。忘自众生忘,道体何曾忘?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 道体是道之本然体,道性是道体潜在于人与物中的具体属性,故人能修性,就能体道。不过,道教的道性说不仅仅吸收了佛性说,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张从一念之初的本心达知本性。庄子主张“致道者忘心”(《让王》),“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就是以冥化自然作为体道知道的途径。而这在时间上先于佛教天台大师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同时,道教主张以常清静心识性体道,即是把常清静心作为常清静之道作同一体来看待的。在早期道家看来,常清静、自然而然乃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在道教看来,人心能常清静,自能识道性。道教在讲求道性说时,也讲求道体说,还讲心与身的一致,不象佛教天台那样舍身求性。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道德真经开题义》) “圣人空慧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顾欢《道德真经注疏》“能无知乎”疏)又如“本迹”,唐玄宗说: “摄迹归本,谓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迹复存,与彼异名先进无差别,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滞于玄,本迹两忘,是名无住,无住则了出矣。”(《御制道德地经》“玄之又玄”注)再如“观照”、“定慧”,孟安排说; “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道教义枢·二观义》) 唐代的道家、道教不仅借用佛教范畴,也运用道家、道教固有的术语展开论辨,如张志和关于“同乎时”、“异乎时”的论辨说: “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若夫无彼无有连既往之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也。异乎时者代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玄真子外篇》)又如杜光庭关于同异关系的论辨: “道德不同不异而同,而异不异而异,用辩成差不同而同,体论惟一。……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不同而同无所可同,无所可同无所不同,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释疏题名道德义》) 诸如此类的论辩颇绕口舌,在格调上不仅类似庄子、公孙龙的辩术,也足可与佛教的论辩相匹敌。唐代的许多道家奇书,如《化书》、《无能子》、《谗书》等,都具此特点。道教还发展了一些自己的新术语,如因待、互陈、体用双举,等等。 (三)双遣方法的动用。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双遣方法是龙树《中论》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意谓执著于有是滞于有,遣有归无是滞于无,既非有,又非无,才是中道。运用在主客关系中,就是既遣他执,又遣我执,两边不落。这种方法在六朝、隋唐的佛教中有着广泛影响。道教在根据《老子》“玄之又玄”阐扬重玄哲学思想时。借用了这种方法。成玄英、李荣把佛学的非有非无称为“玄”,把非非有、非非无称为“重玄”。《天隐子》在阐发《庄子》“坐忘”观点时,也借用了双遣方法,外遣物境内遣心智,两边不落,心泯合于道,所谓“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隋唐道家、道教学者在建树自己的形上学时,借用了佛教的术语与方法,发展了自己的术语,不仅有了辨思的外观,的确也有了辨思的高水准。但从严格意义主讲,道教虽然有了辨思的哲学,却仍然没有动用印度佛教的因明逻辑方式,尤其是没有采纳佛教的立破辨术,道家、道教原先的非逻辑特性并无根本改变,而且随着内丹学说的兴起发展,隋唐形成的辨思哲学没有沿着辨思的方向继续发展,而是服务并融铸在内丹学说中,进一步朝着“契思”与神秘主义方面发展了,其结果仍然是寓辨于不辨之中,这是道教在与佛教徒的论辩中总是“辩”不过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原因。 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 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仅仅从范畴徵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对此。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百年而始成熟。”(《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一)“出世”中的“在世”。原本的印度佛教乃是一种高蹈出世精神的宗教,把“不得参预世事,结好贵人”的佛陀遗训作为代代相因的传统,因之,出世就是要断绝一切俗缘,不得对现世有纤毫的回眸,不认六亲,不敬王侯。然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并要立根中土时,它就不能不作出让步,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已有调和中土与西土、方内与方外矛盾的意愿。在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反复冲撞中,佛教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而在宗教教义上公开认同的,便是在中土产生的经典《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最基本思想是:“一心二门论”,“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真如门”,“生灭门”。《起信论·立义分》说: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二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坷衍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两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众生心”即不是单指佛性,真如,也非单指个体之心,生灭现象,而是佛性与人心、本体与现象(用)、圣与凡、净与染、绝待与相待、出世与在世等的和合。在这种和合精神原则下,佛教徒既可追寻超越的、形而上的终极境界,也可“随顺”对世间表示出普遍的关怀。《大乘起信论》自隋初流布开来,对隋唐诸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台、华严、禅宗等立宗分派多从中禀承一端,如天台的“性具”论,华严的“理事圆融”论、“功德本具”与“随缘不变”论,禅宗“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的体用论,都普遍地带有和合世俗的特点。 佛学与儒学,一个是极端的出世学问,一个是极端的入世的学问,《起信论》在调和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显然撷取了儒学叩共两端而竭焉的中庸观点,但作为一种出世宗教学说与入世的官方正统学说,相距甚远。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不同,一来两者都是出世的宗教,二来两者又都在国主面前争宠,在民间争夺地盘,因而既要互相攻斥,又要互相效仿。道教虽然也常为出世与入世问题困扰,却先天地带有世俗的特点,老庄“无为”与“离世异俗”的学说根本不曾放弃“无不为”,不曾放弃此岸世界,道教的早期经典《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太平经》都蕴含了“道不遗人”的精神内质。《起信论》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的产物,自然极方便合理地从道家、道教那里袭取了这种精神内质,而且,在相互争高低的过程中,也竞相表现出现世的关注情怀。 (二)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华严宗宗奉《华严经》,然而经杜顺、智俨、法藏等阐扬出来的华严思想与本经也有大的异趣,华严诸师在发挥理事无碍观点时,接受了法相从印度译过来的《庄严经论》、《佛地经论》的影响,〔①〕又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的影响,还接受了庄子思想影响,是中印佛学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隋唐诸宗派中,除法相宗之外,就是华严宗最讲究辨术,它是把印度的方法拿来论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如体用,理事等。理事圆融的观点依据物无自性,依他缘生的观点,所谓:“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自性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物无自性中,引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从而一多相即,远近相即,大小相即,如法藏所说: “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观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圆尘小之时,亦是自心观作小,非别有小。”(《华严经义海百门》) 这与庄子《齐物论》小大之辩如出一辙。《庄子》从相对主义观点出发,认定一切事物的一切性质只有相对性、暂时性,皆属观察、认知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固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大小”(《秋水》)。也就说万物自身没有确定的规定性。华严宗接受了《庄子》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三)整体性原则与“悟”的思维方式。禅宗的兴起,乃是一次佛教的革新,意味着佛教完全中国化的完成。从菩提达摩“藉教悟宗”,至慧能“不立文字”,神会“呵佛骂祖”,再到“德山棒”、“临济喝”,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即从印度佛教的繁琐逻辑证论与主客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如铃木大拙所说的那样:“禅宗与依靠逻辑与分析的哲学体系全然不同,甚至可说它是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基础上逻辑哲学的立物。”〔②〕禅宗之所以诽毁逻辑,是因为:在禅宗看来,逻辑的方式不仅使主客二元对立,而且也将真理肢解了。真理(佛性)是统一的整体,需用一种非逻辑的超常的、整体的悟通形式才能认知。所以禅宗突出“识心见性”,认定主体之心与客体之性本来同一,能识得整体之心即能见得整体之性,所谓:“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而要做到这一点,靠逻辑的理性的方式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此岸与彼岸虽都只存于心性,却要靠一个“悟”,而悟则顿悟顿见,即整体性的一次性把握。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同上),即是说,真如法性是一个整体,只能整体地体认,人有利钝差别,须行渐修,但渐修并不是把整体的真理分次认知,而是经过渐修,提高,开导其智识,令其开悟,一次完成。“棒喝”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道教一向持天地人的“三一”模式,主张天人一体,道气一贯,道教修炼的目的在于泯合主客,感通道体。在老子、庄子那里,最高和本体——道乃是不可分的整体,无论老子讲“道者同于道”,进是庄子强调“正容以悟”,都是要求以整体的心态把握完整的道体。这与禅宗有着显明的一致性。为了达到悟的境界,庄子主张“吾丧我”,禅宗要求“无念无相无住”,这也有着相承关系。此外,禅宗为了表明佛性与人心的直接同一性并非外在力量使其然,也借用道家的“自然”观念,如神会说:“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一切万法皆因佛性故,所以一切万法皆属自然。”(《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可以这么说,禅宗借助于类似道家的整体性原则,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了主客体的绝对同一。 然而,即使禅宗吸取了道家思维方式,也仍不失其佛教本色,这从以下三点可以明白看出:第一、禅宗和整体性悟通方式包含着印度佛学精于辨思的特点,它通过辨而达到不辨。庄子哲学虽寓辨于不辨,但庄子是要放弃辨术的。第二、禅宗在泯合主客时,强调以心合性,身是“臭皮囊”,不能与心同于佛。庄子主张坐忘、丧我,则是要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契合道体。第三,禅宗的“悟”是本心与佛性的一种直接同一,道教的“悟”虽也是道体本心的同一,却包含着“感通”的特点。至认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作为“纯粹之中国佛教”〔③〕,其中自也不难找出与道家、道教的思想联系。

文章TAG:铃木  铃木大拙  作品  哪些  铃木大拙  有用中文写的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