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说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请举例说明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派谴唐使来中国

为什么说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请举例说明

2,为什么中日文化会交融

嗯中日的文化交融离不开,两国文化的交流。在历史的文化有三次最充分的一次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的由此兴建木屋、穿唐服
日本想中国学习文字

为什么中日文化会交融

3,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特点

一、注重本民族基本文化的保留,接纳彼此的文化作为发展 二、以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主进行交流,求同存异 三、避免在军事政治等文化领域的接触,将自我的文化发展推向世界 四、为政治服务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特点

4,中日文化交流的实例

在唐朝时就有日本遣唐使来我大唐学习我们的汉字,衣着和文化制度,同样我们的高僧鉴真也不畏艰难曾先后六渡海洋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学并建立了佛堂为中日交流带来了丰厚成果 就是在目前中日2007年是中日文化年,眼下就有日本的电影团体和音乐团体来华交流演出也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5,现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1972年,中日建交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主要是在唐朝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6,请说说古代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传说:商朝东渡曾途径日本到了美洲;秦朝徐福东渡日本;有实物的历史:东汉。证据:汉倭奴国印;最辉煌的时刻;自从唐朝与日本自朝鲜半岛的“白江村之战”后日本打败,日本开始学习唐朝。标志是“遣唐使”交恶开始:南宋灭亡,蒙元伐日,最后蒙元全军遭遇台风,全军覆没;明朝,戚继光抗倭战争;清朝,日本开始彻底鄙视中国。
唐朝开始
唐朝鉴真东渡,为日本带来文学上,生产器具,生产技术等改变,日本各方面开始唐化
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日本有了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日本还有专门的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之后的隋朝和宋也有互通,到了清朝。。。。。你懂得。
十分河蟹。古代日本学习我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以及语言文字,建筑特征等。 我国古代鉴真东渡日本。使得日本的医疗方面,建筑方面,语言文字方面大大的提高 (*^__^*) 嘻嘻……就酱紫了~\(≧▽≦)/~啦啦啦

7,中日关系渊源甚久举出唐朝中日交往密切的一件事例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遣唐使就是最好的例子啊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请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32931.htm?fr=aladdin
日本向中国派出多批遣唐使和留学生
唐时,日本向唐派出【遣唐使】,遣唐使来中国后向中国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艺,有的遣唐使甚至在朝中任官。遣唐使归日本后将唐文化和技艺进行传播。有利加强了两国交往与交流。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文章TAG:中日文化交流  为什么说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请举例说明  
下一篇